社交网络时代,是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时代。尤其在年轻人的聊天文本中,总是充斥着大量带有独特印记的新式词语。网络流行语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,人 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创造新流行,并不约而同地抛弃过时的表述,因此多数网络新词新句只会“存活”几个月时间。不过,最近流行的“洪荒之力”是一个特例。
“洪 荒之力”的特殊性在于,这个表述不仅短时间内爆红网络,还因为使用得过于泛滥,不到一周时间就让人们感到深度厌倦。严格说来,“洪荒之力”不算新词,去年 热播电视剧《花千骨》和很多玄幻类小说中都可以见到。它最近成为网络流行语,完全是因为中国游泳队员傅园慧在奥运比赛后的一段魔性采访。
这个词有多热?傅园慧受访视频在网络热传之后,网友们将“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”“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”制成了网络表情包,网络媒体和印刷媒体纷纷将“洪荒之力”写进了标题,无数微信公号都在连夜撰文蹭这个热点,各种广告营销文案也都以“洪荒之力”为关键词……正因如此,很多人感到审美疲劳。
坦 白说,我并不觉得“洪荒之力”是一个多么具有创意的新式词语。它最初走红,更多是因为这种有别于“感谢国家”的夸张表达与傅园慧的魔性表情产生了某种化学 反应。只有在当时那个特殊情境下,“洪荒之力”才是让人眼前一亮的、有幽默感的。除此之外的其他场合,基本都可判定为刻意误用或借势营销。
一 个具备流行潜质的表达,迅速被用于各种并不合适的场合,泛滥到让人“一看到就想吐”,这是如今汉语文化中的寻常场景。无论是普通网民、媒体人或是段子手、 广告营销人员,都将知悉并运用最热词语视为某种时尚,这种跟风最终必然导致网络热词的“速生速死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语言贫瘠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中,中华文化都与“博大精深”绑定在一起,汉语文化也是如此。但是,当人们将某些粗鄙的、浮浅的、刻意卖萌耍贱的网络词语奉为圭臬,甚 至在潜意识里担心自己因为不会使用某个网络热词而落伍时,很多人都会在流行文化的大潮中迷失。碎片化的社交网络,更是加剧了语言贫瘠的趋势。
作 为一个长期关注网络文化现象的人,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网络“造词运动”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表达,也很理解人们对网络热词热句的使用。但是,“洪荒之力”迅速走 红并迅速被抛弃,它所折射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,不得不令人担忧。社交网站时代的一些新特质,或许正在冲击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。
学 者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,“语言的饥荒会恶化思想的贫困”。如今常见的一种景象是,对网络流行语简单地“复制”和“粘贴”,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、乏味,而 一些知识分子似乎也放弃了丰富汉语文化的努力,转而变得过于迎合——如若不信,过段时间你看有多少大学开学典礼会出现各种过时的网络流行语。欢迎光临 PHP开发笔记 (http://phpvi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6.1.0 |